千秋坑的前世今生
□ 包芳芳

松坑原叫千秋坑,解放初黨總支部駐在松根,分支部駐在千秋坑,故名松坑,村子位于文成縣南面,東與文成縣珊溪鎮仰山相連,西南與泰順縣南浦溪旗聯云交界,北與珊溪水庫相鄰,距離鎮政府駐地21公里,是珊溪鎮最遠的一個村莊。進入村莊映入眼簾的是滿山滿眼的綠,還有村口殘留的泥墻。村莊遠離塵囂的古樸和靜謐,讓我覺得自己是闖入者。
進入村內,首先看見的是一條寬闊的溪坑穿村蜿蜒而過,當地人稱其為千秋坑,此坑距離珊溪水庫一公里。千秋坑是飛云江上游的一條支流,全長10余公里,發源于平溪坳,流經松源、松坑、松根、垟青、下段垟頭、東灣坑,注入飛云江。上世紀九十年代建設的珊溪水庫淹沒了東灣坑、下段垟頭、垟青、松根部分。
千秋坑流經松坑時全長4公里多,兩岸平坦,適合耕作居住,明代初期,梅氏從景寧大滌遷徙至此開基,地名叫茜洲,后因拗口俗稱千秋坑。此村曾屬泰順縣,1946年劃歸文成縣時改稱仰山鄉松坑村,村子由橋頭、三座屋、下處、水碓壟、新屋、雙坑源、箬陽嶺腳等11個自然村組成。2011年撤銷仰山鄉歸屬于珊溪鎮。
千秋坑水質清澈,行走在溪邊,看到一群鴨子在水里悠閑自得地追逐嬉戲,不時會看到魚兒躍出水面,激起一圈圈漣漪。村內房屋皆臨溪而建,村民們枕水而眠,一條村道沿河延伸,村道旁幾棵古楓在山風的吹拂下一個勁兒地飄舞,地上已經集聚了金黃的一片;一棵古楓長得有些妖嬈,有的枝干傾斜于水面,落葉飄零,秋風蕭瑟,葉子的黃、水的綠、天空的藍、山的靜,組成了一道無法言語的風景線,一切是那么靜謐。視野越過連片的稻茬,一位老人挑著一擔水,身后跟著緩慢前行的白發老婆婆,他們正往家的方向走去。

松坑村姓氏眾多,大多以陳姓、林姓為主,村內曾有幾座清代木質建筑,大都已經破敗。由于村形似峽谷長廊,晴天時也只能照到半天太陽。平緩之處最寬不過千米,而最窄僅百余米,以稻田為主。村民原以田間耕作為業,間有做篾、做木、彈棉、打鐵等手工業者,F留在家中的村民較少,大都外出打工。村干部介紹,村里老黨員和群眾曾參加過攻打炮臺解放珊溪的行動,不禁讓人肅然起敬。
同溪水和村莊相伴的是一座石拱橋,當地人叫千秋橋,橋下是兩個弧形的拱洞,最奇特的是橋墩,利用天然巖石做成,結構獨特,造型美觀。橋于民國二十二年冬由村民集資建造。當地老人回憶,很小的時候就有這座橋了,最初橋的欄桿是泥土所砌,他們孩童時期還在欄桿上追逐嬉戲,F今,橋和石碑保存完好,為該村地標性建筑,也是文成的橋梁文物。
松坑村的村史發展與千秋坑密不可分。古時自東灣坑飛云江埠頭至桂山鄉的平溪坳,沿坑邊有一條約1.5米寬石頭路,至松坑村時有多條分路連接,那些分路保存尚好的有千秋嶺、朝頭陽嶺、箬陽嶺、平溪坳嶺,嶺上有楓樹有亭可以納涼,是通商必經之地,上世紀七十年代也還有中轉商店“黃公子店”。
關于千秋橋的建立還有一段故事。當年因為洪水的頻發,雨季村民通行困難,1924年春原千秋坑村的陳子來和雅坪村的程守梯慷慨解囊首事,發動附近群眾助工捐資,在黃公子店上游,以坑中央大石頭作為橋墩,風雨無阻,歷時半年建成了一座兩孔的石拱橋,定名為千秋橋,橋長80米,寬6米,高9米,橫跨在千秋坑上。
老人們回憶,松坑未通公路之前,人來人往,瑞安上來的船要經過東灣坑,人們從東灣坑埠頭或者珊溪埠頭將貨物一路挑上來,有帶魚啊、蝦米啊……一些海鮮和生活用品都會經過松坑,村里人就會順路去買,當時村內還開著碾米店、索面店等一些小店,想來那時的村莊一定非常熱鬧。
村內還有四個水碓,因為水碓多,當地一個自然村就叫水碓寮,是毛氏、何氏居住的地方。利用地理優勢在溪坑上筑一道堤壩,引溪坑水制作水車輪動力代替人力,水碓主要用于舂米、搗茶籽。因為有水碓村里還辦起榨油廠,方圓幾十里的山茶子、桐子等運到那里榨油,生意非常興旺,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通公路,榨油廠才慢慢衰退下來。舊時村內還辦有碗窯,遺址位于碗剩山。碗剩山西面是飛云江支流松坑溪,東面背靠騎峰崗,南側為馬坳山,北側為三面巖。窯為明代碗窯,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現是一片雜木野草、竹林、莊稼園地。至今,地面還散布很多白、青碗瓷片。窯具有墊餅、圓筒形匣體。有人發現一條窯床中還有完整的碗。該碗窯址的發現豐富了文成的窯址資料。
舊時千秋坑上建有多條矴步,但易被洪水損壞。每逢洪水,只能望而卻步,F村內還留存一條矴步,為清代建筑,南北走向的堤梁橋(矴步)。原碇步總長24.8米,45步,除高低兩塊平整條石砌成之外,可供兩人平行交往,其他都是單塊平整條石砌筑。每步相距0.26米,現僅剩36步石矴,單塊平整條石砌成。為保護石矴,河床,河灘用卵石緊密砌筑。該矴步是舊時文成通往泰順的交通要道,是文成為數不多保存尚好的堤梁橋。2015年因遇洪水,這條唯一的矴步也被沖毀,現雖重建,總覺少了種味道。

見證松坑歷史的還有一座明萬歷年間建造的梅氏宗祠,堂基八丈二方圓,祠位于千秋坑邊,坑邊栽植三棵楓樹至今三人抱不過來。在宗祠里曾辦過啟蒙學堂,后曾幾度搬遷到村民家中。新中國初期,仙現、仙多陳氏兄弟發動群眾,在梅氏宗祠的左右首擴建了四個教室,并在入口處建了一個小戲臺。后來學生數越來越多,且由祠堂改建的教室也成了危房。
據村里一位69歲老人回憶,他七八歲的時候還在祠堂里上過學呢,那時候學生有100多人,祠堂里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響徹大山。1988年冬由政府牽頭重新選址建設松坑小學,因為沒有通村公路,建筑材料都得通過文泰公路運到毛山喇叭口再肩挑下來。當時村里要求在仰山鄉校讀書的學生每天下午放學回家時都要搬運磚塊,高年級小學生每人5塊,初中學生每人10塊,并發動村民投工投勞,花了一年多時間終于在千秋嶺腳建起了村小學的校舍,1995年撤銷村小后,該小學樓房轉為村辦公樓。
站在千秋橋頭南望,有兩座山,當地人分別叫“旗門坑”和“將軍崖”,關于兩山的名字也是有來源的。箬陽水口下有個山形象“馬腰”,馬腰的后面的山坑峽有三片大崖壁,形似騎馬大將背上插著的三面大旗,但缺少大將,故稱旗門坑。站在“馬腰”向東望雙坑源后面的那座大山中間,有塊巨大的巖石,像是一位未跨上馬鞍的武威將軍,故該巖石稱為將軍崖。
奇異的高山下是一片開闊的柚子園,柚子掛滿枝頭,就像一個個大蘋果掛在枝頭,讓人喜愛。村支書很是熱情,鉆進果園里摘了幾個出來讓我嘗嘗,并笑說:“幾個月沒下雨了,果子長得不好看!
我剝開一個,滿手都是柚子的清香,輕輕撕開柚子的表皮,果肉晶瑩,顆粒飽滿,吃起來酸酸甜甜。一路走來,聽來,發覺松坑的歷史也如這柚子的味道一般。離開前,忍不住回望這田園、古橋、遠山的落日,一切顯得那么寧靜祥和,似乎在落日下,它們也在靜靜地訴說著千秋坑的前世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