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散文)
——深切懷念趙忠良老師

“玉潭老師,趙老師今天早上走了!2022年7月14日,我接到朋友的電話。電話里,朋友的語氣沉重而低緩,傳到耳中卻似一聲驚雷。我的心猛得揪緊了,人呆立于地。
其實,忠良老師生病住院我是知道的,病情危急我也知道,一個同事去杭州回來時告訴我了。但忠良老師病危不是一次兩次了,有幾次比這次還嚴重,但每次都化險為夷。我以為這次趙老師也能平安度過的,還打算著等疫情平穩一點之后,再去杭州看他。不想這次老天卻不再開眼了,我們再也看不到趙老師那慈祥的面孔,聽不到他那親切的話語了。過了好久,我緩過神來,在“老進修!蔽⑿湃喊l了一條信息:“沉痛哀悼:我們的趙忠良老師于今天凌晨5時35分因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悲痛至極,趙老千古!”
一
在認識趙老師之前,我就聽到很多關于趙老師的事跡。
趙老師于1984年7月擔任文成縣教師進修學校校長,當時學校剛剛起步,一無教室,二無設備,有的只是繁重的培訓任務。
趙老師一方面租借文成縣小、文成中學的教室開展教師培訓,一方面積極籌劃興建新校園。他的努力終于得到回報,溫州市教育部門給教師進修學校撥來5萬元基建款。雖然錢不多,但畢竟有了,僅一個多月時間,趙老師就以最優惠的價格在石墳垟的龜山背上征來2400平方米的土地,請來優質工程隊開始興建教學樓。
為了節省資金,趙老師發動全校教職員工利用星期天及其它業余時間參加工地勞動,整地、運沙、背水泥、搬磚塊、粉墻壁……每件事趙老師都走在前頭,全體教職員工緊跟其后,毫無怨言。
通過半年努力,1984年12月建成第一幢教學樓。此后,校園建設穩步推進,又經過八年的努力,學校相繼建成兩幢教學樓、三幢宿舍、一幢辦公樓、一個大禮堂,教師進修學校有了象樣的家。
學校辦學規模也得到長足發展。趙老師認真謀劃,不辭勞苦,帶領教職員工積極開展教師培訓工作。組織700多名學歷不合格的小學教師,分學區舉辦16個中師函授班,每個雙休日,帶領教師下鄉授課。舉辦五期青教班,多期中師自考輔導班,使全縣小學教師學歷合格率從19%提高到67%。同時還舉辦了100多期各類教師素質培訓班,如骨干教師、新教師、教師基本功培訓班等,有效地提高學員的知識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學校培訓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當時趙老師還將教師培訓的觸角延伸至全市。他發現全市有許多中師函授一、二科成績不及格而不能畢業的學員,自學沒能力,想再學習又沒地方學習,就決定在全市范圍內先后舉辦了8期培訓班,幫助很多學員順利拿到畢業證書。直到今天,當年參加培訓的教師說起這事時,還感激涕零。
趙老師還為文成職業教育做出卓著的貢獻。1992年,因缺辦學經費,沒有辦學場所,教育局決定在教師進修學校開設職高班,開展職業教育。
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很多老師擔心職業教育會影響師訓工作,勸趙老師不要答應。但趙老師經過反復斟酌還是欣然接受了使命。辦職業教育難,但這是功在千秋的好事。于是學校增設教學設施,壯大教師隊伍,于1992年招收了2個班的職高生,文成職業教育從此邁開了步伐。
趙老師每天前前后后忙忙碌碌,人們見到的總是一張溫暖的笑臉,但誰想到他早已多種疾病纏身。特別是肝病,已經反反復復時輕時重地纏了他幾十年,一旦勞累就會肝痛,同事們常常見他一邊用手按著肝部,一邊堅持工作。
幾十年來,趙老師的工作得到師生與上級的認可,被評為各級先進,許多報紙宣傳他的事跡,其中《錢江日報》的標題是“三十年受盡肝病折磨,數十載教壇嘔心瀝血”,1995年他被國家教委、國家人事部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二
趙老師是我的老師。1991年我在教師進修學校校長培訓班學習時,他擔任班主任及任課老師。他給我們講的第一堂課是《校長的“三情”與“三術”》,我至今還記得他當年上課的樣子與給我的啟迪。1994年8月,我調到教師進修學校任教,又有幸與趙老師共事,趙老師指導我布置校園,整理學校擋案,開展學生活動,幫我修改教學論文,他的一言一行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甚至影響著我的人生。
趙老師給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有兩件事。
第一件是1995年的清明節前后,趙老師帶領全校黨員外出活動。具體行程我記不清楚了,好像是先坐車到葉勝林場,再步行去雙溪鄉校,走到半路上,我們走進路邊一座簡陋的木屋,里面住著兩個頭發花白,臉色憔悴的老人,趙老師就與他們聊起來。我在外面轉悠,具體內容我沒聽清楚,大約老人說了生活困難,無錢上醫院治病之類的話,離開時,趙老師就從口袋里摸出一百多元錢塞到老人手里,那時的一百元可不比現在的一百元,那時我一個月的工資也只有405元。趙老師還對老人說:“有病去人民醫院看看,到大峃有什么困難來找我,我幫得上忙都會幫的!蔽矣悬c吃驚。趙老師宅心仁厚我們都知道,同事朋友有困難,他會盡最大努力給予幫助;看到學生經濟困難,就會拿錢去資助,多年來不知有多少學生受到趙老師幫助了。我吃驚的是他對偶然相遇的陌生人也這樣慷慨熱心。
還有一次是1997年,趙老師接近退休年齡,身體也不好,卸任了校長職務,只擔任學校書記一職。職務卸了,但學校工作卻沒卸,趙老師仍一如既往地忙碌著,沒有絲毫放松的樣子。
那年學校參評市級文明單位,要準備參評材料,時間緊,任務重,趙老師毫不猶豫將任務攬在他自己身上。除了做好日常工作之外,全部精力投入迎接考評工作上來,每件事他都親力親為,一個科室一個科室指導,一個指標一個指標地落實。整理材料、編寫目錄、撰寫自評報告,他都親自把關,認真檢查。
一個多月的努力,文明單位評比順利通過,學校整理的材料完整、充分、清晰、說服力強,得到考評組的高度肯定。往后幾年,縣委宣傳部都將參評文明單位的培訓會放在教師進修學校召開,讓趙老師介紹創建文明單位的工作經驗。
三
1999年趙老師開始退休生活。當時趙老師的身體狀況更加不好。他開始定住大峃,后為了方便看病,就移住溫州,后再移住杭州。見面少了,但趙老師仍十分關心我,經常打電話詢問我生活的情況,讓我將近段時間寫的文章發給他看,看后又給我提出修改意見。我呢,每次到杭州辦事也必定去看看趙老師,與他面對面聊聊天。
趙老師也關注著每一個同事,每次打電話都會向我問起老同事的生活身體情況,反復吩咐我文成同事有什么紅白事都要告訴他,他人不能前來,也要打電話來表示祝賀或慰問。每次來文成,趙老師都讓我帶他去學校轉一轉,了解學校的發展情況;到教師辦公室走走,去見見每個熟悉的面孔。每次來時,老同事都聞訊前來圍著趙老師,聊天、拍照。如果聽到某個同事身體不好,趙老師就一定要上門去看一看才安心。
2013年,我準備舉辦一次教師進修學校成立35周年的座談會,邀請歷年的老同事相聚校園,共謀學校發展。當我就此事征求趙老師的意見時,趙老師高興得像一個小孩。他連夜幫忙草擬活動方案,列出歷年教師進修學校教職員工名單。有些老同志沒有聯系電話,他就千方百計尋找,直到找到聯系方式為止,還不厭其煩打電話或寫信告知信息,邀請出席。
雖然這是一次普通的座談會,在趙老師的幫助下,到位的老同事及相關人員竟有100多人,大家聊家常,提建議,開得很成功。趙老師也精神飽滿,在會上講了十幾分鐘,回顧學校的發展歷程,給學校提出許多合理化建議。
趙老師遠居杭州,但一直牽掛著家鄉的事,來文成時總要去家鄉龍川看一看,盡自已的努力給家鄉做點事。
得知我在寫關于山的文章,就給我發來龍川大山的資料,特意吩咐我要寫一寫龍川“四面山”;得知家鄉龍溪村建成文化禮堂時,就毅然決定將自己視為珍寶的3000多冊藏書捐給文化禮堂。村委會也很重視,設立了趙忠良老師圖書專柜,F在一排排書籍靜靜地排列在書架上,寄托著老先生的滿懷期許。
龍川是千年古村,人才輩出,新聞泰斗趙超構、第一個文成籍黨員趙剛就出生在這里。很早以前,趙老師就想編寫有關龍川人物的書,以此來展示龍川人的風采,激發龍川人的奮斗精神。這個想法終于在2016年得以實施。此書涉及的人多、面廣、事雜,雖然編寫組的成員盡職盡責,但趙老師工作量仍然超出預想,他拖著病體兩次來文成召開編寫會議,確定入編人員,向有關專家征求編寫意見。
編寫過程中,他發放通知,收集人員照片,不知打了多少電話,說了多少話語;寫稿、改稿、編輯、校對,也不知花費了他多少心血。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3月,《龍川人物》終于出版。全書收錄龍川從宋代至今252位人物事跡,分為杰出人物、歷史名人、革命先烈、科教精英、文藝名家、黨政干部、企業之星、鄉間名人八個部分。這本書凝結著趙老師滿腔熱情,也注滿趙老師對家鄉的深情厚意。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壁w老師的一生,猶如一頭不知疲倦的孺子牛,數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推動著文成的教育事業向前發展;猶如一泓甘甜的清泉,靜靜地從時光中流過,滋潤著家人、朋友、同事、學生以及許許多多相識與不相識人的心田。
現在趙老師靜靜地離我們而去了,但他那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忠誠擔當教育情懷,認真嚴謹的工作作風,真誠溫良的待人態度將永遠寄存在人們的心靈深處,引導我們向前去。